把酒持螯 : 手持蟹螯饮酒。古人视为人生一大乐事。
杯酒言欢 : 相聚饮酒,欢快地交谈。
杯酒戈矛 : 比喻在宴会上引起的仇恨。
秉烛夜游 : 秉:执持。旧时比喻及时行乐。
沉湎淫逸 : 沉湎:沉迷。沉溺于酒和安逸中间。形容对于美酒和女色过于放纵,纵欲放荡。
沉湎酒色 : 沉湎:沉迷。沉溺于酒和女人中间。形容对于美酒和女色过于放纵,毫无节制。
大酒大肉 : 指菜肴丰盛,大吃大喝。
大鱼大肉 : 指美好丰盛的饮食。形容菜肴丰盛。
放歌纵酒 : 放歌:高声歌唱;纵酒:任意饮酒,不加节制。尽情歌唱,放量地饮酒。形容开怀畅饮尽兴欢乐。
肥肉厚酒 : 厚:浓味,指淳正。肥美的肉,味浓淳正的酒。比喻美好丰盛的饮食。
觥筹交错 : 觥:古代的一种酒器;筹:行酒令的筹码。酒杯和酒筹杂乱地放着。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。
桂酒椒浆 : 泛指美酒。
好酒贪杯 : 指喜欢喝酒。
将无作有 : 把没有的事情当作有。
金浆玉醴 : 浆:酒;醴:甜酒。原指仙药,后指美酒佳酿。
金浆玉液 : 道教说是一种用金和玉溶于朱草而成的仙药。也指美酒。
金波玉液 : 比喻美酒。
金貂贳酒 : 取下金冠换美酒。形容不拘礼法,恣情纵酒。同“金貂换酒”。
金貂取酒 : 取下金冠换美酒。形容不拘礼法,恣情纵酒。同“金貂换酒”。
金貂换酒 : 金貂:汉以后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饰。取下金冠换美酒。形容不拘礼法,恣情纵酒。
金龟换酒 : 金龟:袋名,唐代官员的一种佩饰。解下金龟换美酒。形容为人豁达,恣情纵酒。
经久不息 : 经过长时间停不下来。
酒酣耳热 : 酒酣:酒喝得很痛快。形容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。
酒醉饭饱 : 比喻饮食得到了满足。
开怀畅饮 : 开怀:心情无所拘束,十分畅快。比喻敞开胸怀,尽情饮酒。
烂醉如泥 : 醉得瘫成一团,扶都扶不住。形容大醉的样子。
恋酒迷花 : 恋:沉迷;迷:痴迷;花:娼妓,歌女。指沉迷于酒色和女色之中。
绿酒红灯 : 形容奢侈豪华的享乐生活。
美酒佳肴 : 肴:下酒的饭菜。指好酒好菜。
迷迷糊糊 : 使人混乱烦躁迷惑不清,使浑浊不清。
酩酊大醉 : 酩酊:沉醉的样子。形容醉得很厉害。
朋酒之会 : 朋酒:朋友聚会畅饮。朋友欢饮的聚会。
轻而易举 : 形容事情容易做,不费力气。
琼浆玉液 : 琼:美玉。用美玉制成的浆液,古代传说饮了它可以成仙。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。
琼浆金液 : 琼:美玉。用美玉制成的浆液,古代传说饮了它可以成仙。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。
去日苦多 : 去日:过去的日子;苦:患,苦于。已经过去的日子太多了。用于感叹光阴易逝之语。
日月如梭 : 梭:织布时牵引纬线的工具。太阳和月亮象穿梭一样地来去。形容时间过得很快。
水调歌头 : 词牌名。
通宵达旦 : 通宵:通夜,整夜;达:到;旦:天亮。整整一夜,从天黑到天亮。
闻香下马 : 闻:嗅;香:酒香味。闻到酒的香味,尽管正骑马赶路,也要下马品尝。形容酒非常好。
一旗半枪 : 指极细嫩的茶叶。 元 马致远 《陈抟高卧》第四折:“这茶呵採的一旗半鎗,来从五岭三 湘 。”
一旗二枪 : 茶名。 明 顾元庆 《茶谱·采茶》:“团黄有一旗二鎗之号,言一叶二芽也。”
一台二绝 : 同“ 一臺二妙 ”。
《南史·儒林传·伏曼容》:“﹝ 曼容 ﹞为尚书外兵郎,尝与 袁粲 罢朝相会言玄理,时论以为一臺二絶。”按: 袁 时任尚书僕射,与 伏 同官,故称。
一鞭先着 : 晋 刘琨 少负志气,与 祖逖 为友,共以收复中原为志,曾与亲故书曰:“吾枕戈待旦,志梟逆虏,常恐 祖生 先吾著鞭。”见《晋书·刘琨传》。后以为争先的典实。亦泛指先行。 清 林则徐 《送嶰筠赐环东归》诗:“得脱穹庐似脱围,一鞭先著喜公归。
一枪一旗 : 见“ 一鎗一旗 ”。
指幼嫩的茶叶。鎗,亦作“ 枪 ”。 宋 赵佶 《大观茶论·采择》:“凡茶如雀舌穀粒者为鬭品,一鎗一旗为拣芽,一鎗二旗为次之。” 宋 叶梦得 《避暑录话》卷下:“盖茶味虽均,其精者在嫩芽,取其初萌如雀舌者谓之枪,稍
一丸五色 : 三国 魏 曹丕 《游仙诗》:“西山一何高,高高殊无极,上有两仙僮,不饮亦不食,与我一丸药,光耀有五色。”后因以“一丸五色”指仙药。 唐 杜牧 《题桐叶》诗:“一丸五色成虚语,石烂松薪更不疑。”
一旗一枪 : 指幼嫩的茶叶。 清 张九徵 《与罗瑕公书》:“连朝有闷絶事,非一旗一枪所能戡定。”参见“ 一鎗一旗 ”。
一一行行 : 一件一件地。《天雨花》第十八回:“从头至尾无遗漏,一一行行尽説明。”《天雨花》第十九回:“亲身再到书房内,一一行行献父亲。”
一裹脑子 : 同“ 一股脑儿 ”。
《红楼梦》第三六回:“别做娘的春梦了!明儿一裹脑子扣的日子还有呢。”
一铺安心 : 方言。犹一心一意。 谷峪 《强扭的瓜儿不甜》六:“小孩子给娶上个媳妇,这不是笑话吗?他们怎么能一铺安心地过日子?”
一木之枝 : 谓细小的木材。亦喻微薄的才力。《慎子·知忠》:“故廊庙之材,盖非一木之枝也;粹白之裘,盖非一狐之皮也;治乱安危存亡荣辱之施,非一人之力也。” 北周 庾信 《拟连珠》:“盖闻百尺之高,累於九碁之上;千钧之重,悬於一木之枝。”
一丈五尺 : 方言。犹言头绪,结果。 马烽 《张初元的故事》:“你一言,他一语,乱嘈嘈了半天,也没说出个一丈五尺。”
一头儿沉 : ◎ (1) 〈方〉
(2) [heavy-at-one-end,a desk with a cupboardor drawers at one end]∶办公桌的一种构造形式,一头有小柜或抽屉,另一头没有。也指这种形式的桌子
(3)
一继一及 : 谓父死子继,兄死弟及。《史记·鲁世家》:“ 庄公 病,而问嗣於弟 叔牙 。 叔牙 曰:‘一继一及, 鲁 之常也。’” 裴骃 集解引 何休 曰:“父死子继,兄死弟及。”
一文半文 : 指极少的钱。 元 李文蔚 《燕青博鱼》第二折:“着小人啊!也觅一文半文。”
一日一夕 : 一天一夜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其中有五山焉……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,一日一夕,飞相往来者,不可数焉。”
一介之使 : 一个使者。《战国策·秦策五》:“大王无一介之使以存之,臣恐其皆有怨心。”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且 秦 彊而 赵 弱,大王遣一介之使至 赵 , 赵 立奉璧来。”《三国志·蜀志·费诗传》:“僕一介之使,衔命之人。” 宋 苏轼 《策略二》
一六兀剌 : 形容说话别人听不清或听不懂。 元 无名氏 《端正好·朔风寒同云密》曲:“我见他一六兀剌地説体礼,他那里阿来不来的唱一直。” 元 无名氏 《端正好·我常在地曹行》曲:“我见他一六兀剌的舌头儿念了些吸哴糊突的呪。”亦作“ 一溜兀剌 ”。 元
一介行人 : 一介行李。 晋 陆机 《辨亡论》:“乃俾一介行人,抚巡外域。”详“ 一介行李 ”。
一介行李 : 一个使者。《左传·襄公八年》:“ 知武子 使行人 子员 对之曰:‘君有 楚 命,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。’” 杜预 注:“一介,独使也。行李,行人也。” 清 侯方域 《止贾三兄过禹州书》:“执事之同年故人其在千里之内百里之外者,固不止一观察
一天到晚 : 成天;整天。《儒林外史》第二三回:“那痢疾又是禁口痢,里急后重,一天到晚都痢不清。”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七回:“为什么他一天到晚,烟只管吃得最勤,却也吃得最省。” 丁西林 《压迫》:“这里一天到晚听不到一点嘈杂的声音。”
一日一夜 : 一昼夜。《素问·玉枢真藏论》:“一日一夜五分之,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。” 汉 王充 《论衡·说日》:“日行一度,天一日一夜行三百六十五度。”《梁书·诸夷传·扶南国》:“ 阿育王 即 铁轮王 ,王 阎浮提 ,一天下,佛灭度后,一日一夜役鬼神
一口胡柴 : 满嘴瞎说。 明 高明 《琵琶记·杏园春宴》:“丑:‘你不闻 孔夫子 説道、有马者,借人乘之,今亡矣夫!’末:‘一口胡柴!’”
一扑纳心 : 方言。一心一意。 老舍 《四世同堂》十九:“现在咱们好容易勾上了 冠 家,还不一扑纳心的跟他们打成一气?”亦省作“ 一扑心 ”。 高云览 《小城春秋》第六章:“表面上看去,好象 李悦 样样都顺着她;事实上,她倒是一扑心听 李悦 的话。” 李
一地胡拿 : 一味胡闹。 元 白朴 《梧桐雨》第三折:“总便有万千不是,看寡人也合饶过他一地胡拿。”亦作“ 一地里胡拏 ”。 元 王实甫 《西厢记》第三本第三折:“因姐姐闭月羞花,真假?这其间性儿难按纳,一地里胡拏。”
一茅三脊 : 有三条脊骨的茅草,即菁茅,又名灵茅。《管子·封禅》:“ 江 淮 之间,一茅三脊,所以为藉也。” 尹知章 注:“所得灵茅。”《管子·轻重丁》:“ 江 淮 之间,有一茅而三脊,毋至其本,名之曰菁茅……诸从天子封於 太山 、禪於 梁父 者,必
一年三秀 : 古人谓芝草一年三次开花,服之可以长生。《文选·张衡<思玄赋>》:“冀一年之三秀兮,遒白露之为霜。” 李善 注:“《楚辞》:‘采三秀於山间。’ 王逸 曰:‘三秀,谓芝草也。’”《文选·嵇康<幽愤诗>》:“煌煌灵芝,一年三秀。” 吕延济 注:“
一抹到底 : 谓全部抹掉。 明 袁宏道 《与张幼书》:“近日湖上诸作,尤觉秽杂,去 唐 愈远,然愈自得意。昨已为 长洲公 觅去发刊。然僕逆知 幼于 之一抹到底,决无一句入眼也。”如:事情好容易才有点眉目啦,可这一来又要一抹到底了。
一年四季 : 一年中春、夏、秋、冬四个季节,用指整年。 元 关汉卿 《鲁斋郎》第四折:“俺这出家人一年四季,春夏秋冬,好是快活也呵!” 张振金 《五峰如指翠相连》:“﹝ 五指山 ﹞除了雨水的多寡之外,一年四季都春深似海。”
一透都透 : 犹言一通百通。谓一理既明,众理皆可贯通。《朱子语类》卷六:“圣贤虽千言万语,千头万项,然一透都透。”